建筑師:李興鋼 + 創意品牌:智庫咖啡
時間:2016.09.26-10.07,9:00-20:00
地點:護國寺西巷 37 號
(視頻: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北京什剎海,這片古老的區域直到如今還可以讓人窺視到一點點舊日北京生活的痕跡。護國寺西巷37號院,就在這個片區里安靜座落著,它曾經歷過一些艱難的日子,當建筑師李興鋼初次來到這里之時,“它呈現出有點像是廢墟,或者半廢墟的狀態”。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北京,以中軸線為基準,城市格局以嚴密的空間秩序感著稱,什剎海所在的三海,對于都城正是一個重要的調劑,帶給人們秩序之外的一種自由感,有很多居民在此“臨海”而居。當你走進什剎海,真正走進這些胡同小巷,看到人們的生活所呈現出的狀態,百余年生活空間密集化的變遷在此有跡可循。當人口逐漸增長,問題也逐漸顯現。
密度的問題:如何在狹小的用地內創造有品質的空間,容納密集的生活功能?
生活的問題:如何使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包括增加收入、公共交往以及文化精神生活?
發展的問題:如何使設計有更多的彈性,更容易面對未來的變化?
舊城區域的“改造與更新”這一命題,對于接手37號院改造的建筑師李興鋼,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次探索。見微知著,將院子作為一個點,然后可以延伸到一條胡同,一個街區,一座城市......“如果我們在街區里用心觀察,居民已經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暗示出豐富的生活內容、新的空間原型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蘊含的詩意。”
密度的問題:如何在狹小的用地內創造有品質的空間,容納密集的生活功能?
生活的問題:如何使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包括增加收入、公共交往以及文化精神生活?
發展的問題:如何使設計有更多的彈性,更容易面對未來的變化?
舊城區域的“改造與更新”這一命題,對于接手37號院改造的建筑師李興鋼,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次探索。見微知著,將院子作為一個點,然后可以延伸到一條胡同,一個街區,一座城市......“如果我們在街區里用心觀察,居民已經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暗示出豐富的生活內容、新的空間原型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蘊含的詩意。”
△“詩意的疊加”和“生活的疊加”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居住+公共/商業空間”的模式
如果游覽什剎海的整個街區,你會發現它真正的狀態是很多人在此居住,在此基礎之上,同時存在公共及商業空間的需求。在諸多舊城改造更新的案例之中,有的會在街區引入公共、藝術空間,也有的是將住區空間進行翻新,文化與生活的關系本該像是呼吸…...但在“改造”之后,對于真正在此居住的居民生活究竟會有著怎樣的影響,或許可能并不盡如人意。
在護國寺西巷37號院,李興鋼以這樣的出發點對舊城“改造與更新”進行思考,一種“居住+公共(商業)空間”的模式出現了,并且具有功能相互轉換的結構和空間骨架,以此為什剎海街區廣大住戶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種具有啟發性和普適性的樣板。
李興鋼:
如果院子被改造為純粹的公共空間或只供經營的商業空間,對于將來希望長久居住在此的人來說,啟發性就弱化了,缺少了借鑒意義。因此,一種居住與公共或商業空間結合的模式可能更加具有普適性。同時空間的設計又能具有一些彈性,在居住與公共/商業空間之間存有轉換可能性的話,這樣的“改造與更新”可能才具有更長久的意義。
新舊交融而生的“疊合院”
37號院的主體是一個建筑師咖啡館,能夠在此提供咖啡、餐飲服務及聚會活動空間,同時,一個小小的“跨院”為獨立安靜的住宿提供可能。建筑師選擇將原有建筑的現狀尺度與限高進行保留,設定不同的標高,以一種連續“疊層”的方式,加大空間的密度,形成一種新的立體合院,使院落和人的活動向地下、向天空延伸。同時也形成了多樣的空間、路徑和景觀——行、望、居、游,“疊合院”應運而生。
△不同標高院落分析圖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走進“遇見什剎海——疊合院”的展覽空間
“遇見什剎海”之“九個院子”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創意品牌設計展“遇見什剎海”——“九個院子”之“疊合院”的展覽開幕式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16:30在什剎海護國寺西巷37號院舉行。此次展覽由建筑師李興鋼攜手建筑師眾籌咖啡品牌智庫咖啡聯合策劃完成。
設計師
李興鋼: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創意品牌
智庫咖啡: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發起的建筑師眾籌咖啡平臺,聚集了國內外建筑設計領域的精英群體,它不僅僅是一個咖啡廳,還是建筑設計行業與產業的“孵化器”,是建設行業的一種新型的生態組織。
設計師
李興鋼: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創意品牌
智庫咖啡: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發起的建筑師眾籌咖啡平臺,聚集了國內外建筑設計領域的精英群體,它不僅僅是一個咖啡廳,還是建筑設計行業與產業的“孵化器”,是建設行業的一種新型的生態組織。
△在走進疊合院的展場之前,我們先遇到了“什剎海” (攝影: UED 高文仲)
△參觀流線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37號院的展場正是“疊合院”的簡版,是院落改造方案概念的提示——在水平方向把一個新的小合院嵌套與疊合到現狀老的合院中,新和舊建筑的空間、界面、結構、場景都被疊合在一起。
△展覽以紀錄影片、工作模型、介紹文本等方式呈現小院設計理念 (圖片:UED 高文仲 )
△小院里的空間既是場所,也是展品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對于“疊合”概念的產生,李興鋼在現場被采訪時說道:“疊合的作用其實是為了增加空間密度。雜院之所以產生,是因為隨著人口增加,原本標準四合院的模式不足以容納大大超額的生活人口和內容,空間密度嚴重不足。因此,對于這種雜院的空間改造,我們選擇了通過“疊合”增加空間密度的方式。”如何在新模式空間中妥善解決通風、采光等必需的要求,怎樣使人們在一個高度疊合的空間之中仍然擁有既豐富又舒適的生活,這是“疊合院”方案中已經考慮并且需要更深化研究的地方。
李興鋼:無論是居住與咖啡館經營混合的生活模式,或者是由增加空間密度出發帶來的空間疊合方式,“疊合院”所營造出的空間豐富性與生活多樣性,使它不僅可以安逸地居住,也可以進行漫游和體驗。它暗示了園林的動態體驗方式可以疊加到合院這樣的靜態空間之中。
李興鋼:無論是居住與咖啡館經營混合的生活模式,或者是由增加空間密度出發帶來的空間疊合方式,“疊合院”所營造出的空間豐富性與生活多樣性,使它不僅可以安逸地居住,也可以進行漫游和體驗。它暗示了園林的動態體驗方式可以疊加到合院這樣的靜態空間之中。
△建筑師李興鋼在現場向在場嘉賓詮釋這一疊合園林意境與合院空間之美的獨特小院 (攝影: UED 高文仲)
△人們可以在內與外兩個層次充分感受和體驗到空間的疊合:新合院鋼網與老合院外墻之間形成了環繞新小合院的游廊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攝影: UED 高文仲)
(攝影: UED 高文仲)
△在此拍照,照片可以被“自動處理”成樂高模型一樣的畫面 (圖片:李興鋼建筑工作室 )
△建筑師眾籌咖啡平臺——“智庫咖啡”(攝影: UED 高文仲)
△小院里的咖啡生活愜意休閑,在場嘉賓紛紛合影 (攝影: UED 高文仲、肖劍)
“疊合院”是建筑師李興鋼在為什剎海街區的改造與激活而呈現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啟發性的空間模式和設計“實驗”。在整個舊城改造與更新的命題之下,建筑師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許終究有限,但李興鋼說,“我們應該以專業的水準做好一些局部工作,并通過自己的工作為成片改造提供一種樣板性的借鑒;同時,建筑師也可以根據自己工作的經驗教訓,在一些與舊城改造更新相關的政策法規方面提供建議,例如密度、高度等的控制,哪一些指標性的控制可以更為合理,可以具有怎樣的彈性,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在李興鋼看來,“舊城區域的改造與更新,無非即是百姓平常生活的延續和豐盛,新與舊疊合所帶來的驚喜和詩意。”
支持單位
安平縣敬思網業有限公司;北京信達電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遇見什剎海”
由北京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北京天恒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辦,《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承辦的“遇見什剎海”于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2016.09.23-10.07)在北京什剎海地區盛大綻放,圍繞什剎海的歷史街區和院落展開,包括“九個院子”、“洞/和光同塵”和“回歸?院生活”等。
“遇見什剎海”的主題是“約會設計與藝術”。什剎海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北京僅存的幾片原住居民區,這里保留了大量傳統院落和街巷。新時代已經為什剎海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我們此次的課題是:如何通過設計的力量復活什剎海
“遇見什剎海”的主題是“約會設計與藝術”。什剎海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北京僅存的幾片原住居民區,這里保留了大量傳統院落和街巷。新時代已經為什剎海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我們此次的課題是:如何通過設計的力量復活什剎海